作者:奇美醫院 腎臟科 陳鋭溢 醫師
初為人父,就開始煩惱的事。
八個月前,我迎接了生命中第一個新生命「波妞」,縱使經歷了嚎啕大哭的夜晚、體驗了把尿清屎的惡臭,不過看到她天真無邪的笑容、隨音樂不自主搖擺的身體,又覺得生活充滿了踏實與溫馨,人就是這麼矛盾地生存著。
我常思考,目前僅限於把屎把尿、看到你就討抱抱的嬰兒時期,等到她可以開始表達自我,與反抗爸媽意見的時候,我該如何面對她的情緒?我在教育這條路上如何幫忙她,讓她成為可以養活自己的人,甚至擁有完善的健全思考?
於是,我報名了這堂課程:「當代家長的煩惱」。
自學這條路,可行嗎?
在白映俞醫師和姚侑廷醫師的說明中,證明自學是可行的。
白醫師安排的自學課程,連結電影、音樂劇,進一步實現動手做,並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之中,除此之外,還利用魔術、桌遊、電玩訓練思考表達、自主學習、挑戰未知的能力。
姚醫師則是依照學校的課程進度加以安排,由於沒有寒暑假,減少了學習滑坡,且時間的利用上更加彈性。
如果實施自學,我可能會遇到的難題,首先,課程設計也許有不足或遺漏的地方;畢竟不是教育專家,會不會在我認為完善的課程內容安排下,實際上仍有缺陷?再來,我是否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做好「親子陪伴」?
不過,兩位醫師的演說,讓我了解「自學是可行的」,而且可以做得有聲有色。
不同世代,全新的職涯思考。
啾啾鞋和博恩,代表目前世代走不一樣道路的兩位年輕人,這個部分,我分為兩種身分思考:第一,如果我是他們,如何向父母交代,我想要走一條不同的路;第二,如果孩子跟我說,她要走一條不同的路,我的反應和建議。
啾啾鞋向爸媽承諾「一年內十萬訂閱數、月入三萬」,我認為是身為人子和父母協商時不錯的籌碼,因為現實是最重要的問題,無法養活自己,再多理想也難以實現,這概念就等同博恩說的「興趣派」,所以用現有的積蓄設立停損點,我認為是「興趣派」與「賺錢派」的折衷方案。
事實上,在博恩的生活中,白天工作、晚上脫口秀,也是實現這樣的原則,只是白天「台灣吧」的工作,更往「興趣派」靠近一些。
學業給的不只是文憑,而是思辨能力。
重點不在於讀了多高的學歷、沒有繼續深造有多可惜,而是我們在經歷學業洗禮的時候,所培養的技能和思辨。
啾啾鞋因為大學讀書會,培養出尋找證據和論文的能力;大學的創意設計課程,對他後來拍片與運鏡,有深刻的影響;大學參與補習班的教學,也讓他的口語表達更加順暢。
博恩在大學外文系時,將寫英文笑話當作文學;在外國讀碩士時,培養了深度思考與辯論的能力。
所以,學業帶給孩子的不只是文憑,而是在過程中,學習解決事情的方法,與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?
我聽過好多爸媽是教授的同學們,抱怨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缺席,老實說,這是一輩子的傷痕和遺憾。如今,面對工作正要起飛的階段,要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,三位講者同時告訴我們「陪伴」的重要性。
陳畊仲醫師在出國遊玩中,培養耐心,建立起和以往不同的親子溝通,並以「弄丟手機」為例,學會了「同理、解決問題、面對情緒,最後才說道理」的順序。
蔡明劭醫師以兩年 12 篇論文的發表速度,說明時間安排上如何建立起帶狀時間,並在取捨中,爭取最多的親子共遊與陪伴。
葉濡端醫師闡述和老公共同經營診所下,如何彼此磨合,然後全家出遊,甚至告訴大家「男人,也有一套自己照顧小孩的方式」。
這對於工作正要起步的我有很大啟示,除了知道有人可以,我能效仿學習之外,還知道他們實行的方法,是日後很好的參考。
體制教育下的生存之道
這是乍看之下最保守的方式,不過和我們當時以升學為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。
呂祐吉老師以自身的經驗,說明富家子弟學習上的弊病,與到美國求學需要的資本和未來發展的受限。
陳三奇醫師和大家分享,目前台北國小資優班的課程,包括了語文、數學、自然科學與專題講座,而且普通班相較於資優班,較少「勇於挑戰」的精神。
至於蔡依橙校長以當初資金有限為例,讓兩個小朋友讀公立學校,並以「中文、英文、數位、實現」四大目標,利用順推的學校課程、部落格、電玩遊戲,將這四大目標串在一起。
這一部分讓我們知道,按照體制教育下學習,父母還是有很大的責任,將學習效益持續擴大與深入。
夫妻攜手出席,營造共識。
當初邀請老婆恩凡報名,她非常欣然地答應了,我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共同學習,逐步建立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共識。
為人父母是全新的角色、全新的挑戰,我們持續學習,並思考如何解決這些「當代家長的煩惱」。
(鈺編按:恭喜陳鋭溢醫師的作品,獲得 KIDS2018 製圖大獎!)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