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謝毓玲 家管
不是只能在家一個人自己讀書,父母必須更著力在「找老師」、「找同儕」,引導孩子發展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既然學校教的也不可能保證能用一輩子,不如一開始就勇敢地由父母帶著孩子,面對只能靠自己找答案的真實世界。
找出世界與市場的缺乏
找出創意與執行的紀律,都要下苦功夫,沒有捷徑,想取巧只會浩劫自己的職業生涯;爆紅之前的蟄伏期,必須付出驚人的毅力和耐力。找出這個世界與市場缺乏,而你能夠提供的東西,就站穩了佔領一方天空的第一步。
與父母在一起的感覺
反求諸己:高級的權威式教育只會帶來家長的自我感覺良好,要秉持「同理並對等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,先同理再說理,平等對話,才是親子相處的長久之計。
時間管理:時間少,就要偷時間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;每次陪伴更要投注全部心力,不讓外界打擾。
陪伴的重點在於全心全意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,孩子要的是與父母在一起的感覺,而不是按表操課趕行程或高價的活動。
大量練習,辛苦而不痛苦。
錢堆出來的孩子,可能因為沒有追求「更高價值」的動機而散漫。資優班的孩子,為了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而體會到「辛苦而不痛苦」的努力過程。數位時代出生的孩子,在應用數位工具時,也需要非常大量的練習。
我與先生的成長環境
此次論壇中,最讓我吃驚的內容是呂祐吉老師在演講中提到,像「認真姐」這樣知道自己的目標,進而朝目標努力的孩子只有 3%;約有一半的孩子,在優渥的環境中反而渾渾噩噩過日子,浪費自己資源。
我觀察到參加這次論壇的學員,似乎大部分都在醫療相關產業工作。在台灣,能夠考得上醫學院以及相關科系,頭腦都是相當靈光,也相當能夠適應體制的勝利者。
我和我先生出身一般的家庭。他父親是老師,我父親是上班族。我很不適應台灣的教育和考試模式,直到大學才稍微明白做學問的樂趣。我先生一直以來都是讀公立學校,哪間離家近就念哪間,也沒有補習,他說自己不算學霸(台南一中、台大資工系、台大資工研究所)但他的同學都是學霸。我先生當年推甄上資工系的年代,當紅的其實是電機系,他是抱著不想當賣肝工程師的心情去念資工系的。
我跟他說了呂老師的 3% 優秀學生觀點,他回我:「不就跟一般人一樣嗎?」(鐘型曲線理論?就算前 1% 也可以再分出優劣來)但我想這些家長並不是需要小孩真的去國外學到什麼知識技術(當然如果可以是很好,但算是 good to have 而非 must be),只是要鍍金好看,台面上不輸人而已,孩子之後還是要接家裡的事業,並沒有希望孩子成為專業人士。
這歧視就是階級落差。一般中上家庭對孩子的想像,能夠成為穩定高收入、好名聲的專業人士,大概就很滿足了。富二代的家庭不需要孩子成為專業人士,因為對他們來說,專業人士花錢請就有了,不需要自己成為專業人士。
所以我先生的論點自然也只是「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專業人士」的觀點而已。我先生排斥私立中學,他認為私中考上台大的很多,但他認識的「傑出」同學、學長姐、學弟妹,沒有人是出身私中的,幾乎都是各地的第一志願公立高中。
體制內的教育有比較差嗎?
大學時的 C 同學,建中資優班、連七學期書卷獎(最後一學期因為畢業了沒有發),大學畢業抽到金馬獎去當兵,用當兵休假期間去網咖申請美國大學博士班,申請到 Caltech 加州理工學院。退伍之後就去念博士班,四年畢業,立即回台大當助理教授,不到四十歲已經是正教授。
P 學弟,新北市公立國小,常出現在社會新聞的國中,建中、台大、Berkeley,現在創業開公司。
同學不少都在外商公司工作、也有在上市科技公司當到副總的,走學術路線的也有人在中研院當研究員。
現在的同事,非工程領域我聽過學歷最驚人的是 MIT 史隆商學院和劍橋大學畢業;至於工程領域,前幾大名校應該沒有漏掉的吧。
所以我先生對體制內的教育非常有信心,是我沒什麼信心。以前的世界,公立學校確實可以教出非常優秀的人,甚至以前的風氣是「不會唸書的小孩才去念私校,會唸書的都念公立」。可是現在私校搶走了更多願意花心思投資教育的家長,自學風潮也帶走了一批更有理想(和金錢)的家長,公立學校的學生主要反而變成「念不起私立所以來這邊」的群體了。
這次的論壇非常精彩,但我的煩惱似乎沒有消彌一些啊。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