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和謙診所 林禹喬 院長
週日參加新思惟的教養論壇,早上因為臨時有事無法參加,所以實際上只參加了下半場而已。主要是看看其他高資源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分享。陳畊仲醫師跟小兒子的和解令人動容;蔡明劭醫師、葉濡端醫師的時間分配讓我學習許多;呂祐吉老師跟陳三奇醫師的分享讓我增廣許多知識。
都是數位產品教壞小孩?
最想聽的,也是收穫最多的就是蔡校長數位教育的部分。在許多的教養書當中,不管是國內外,對於數位產品在家庭教育當中的角色,都是非常謹慎的。我自己歸納出的理由是:
- 越來越爽的聲光效果
- 絕無遲滯,順暢貼心的使用體驗。
某種程度上,這會「慣壞小孩的大腦」,讓它越來越習慣快速、即時、高濃度的 dopamine 刺激,也更無法忍受現實世界中的延遲回饋。也就是說,在棉花糖實驗當中,小朋友會更想要馬上吃下眼前的棉花糖。
進一步來講,如果現實世界中,不但沒有棉花糖,而且還常常讓人「空虛寂寞覺得冷」(應該是未來高強度競爭社會的常態),那網路成癮、數位成癮就成為最有可能掉進去的坑。
掉進這個坑裡的人太多太多了,在現實生活中仔細觀察,隨便就有一大把。傳統的教養,把 3C 視為洪水猛獸,嚴格限制小朋友使用,主要就是這個原因。(不過這樣等於在未來的數位時代自縛手腳去跟人競爭,幾乎可以保證是輸在起跑點上。)
數位工具,不只是打電動。
然而蔡校長的數位教養又是另一種思路。在蔡校長的分享當中,他讓小朋友持續耕耘寫部落格,整理想法並有條理的輸出;帶小朋友使用平板拍照錄影、練習換位思考以及表達;打線上遊戲傳說對決,學習設立目標、刻意練習、然後自我實現…….實在是令我嘆為觀止。
我想這部分也是因為蔡校長是個成功的創業者,已經很習慣用數位產品幫助自己擁有「實現」的能力。不過對普羅大眾而言,這種教養法難度是非常高的。
「誘導」小孩用數位工具學習
那麼像我一樣的父母,既想要有高品質的數位教養,但是還沒有自信學蔡校長「帶著小孩打線上遊戲幫助他賦能」,又可以怎麼做呢?
我自己的初步規劃是,把 3C 產品這個大雜繪框架打破。使用電腦跟使用手機平板的工具性質不一樣;寫部落格輸出跟看影片輸入不一樣;使用社交軟體跟練習 ScratchJr 也是不一樣。所以可以分開規劃。
有些是相對簡單可以操作的。我現在也開始讓小孩利用平板電腦的語音輸入寫一些簡短的日記,之後再繼續進階到部落格。打電動就選擇用 Minecraft。除了先熟悉電腦的基本操作之外,創造性也足夠,我覺得比起傳說對決,相對軟性一點 XD。小孩也會利用每天二十分鐘的影片時間,上 YouTube 看一些中英文的實況主的玩法。其他我也會「誘導」他上均一、Code.org 等網站,用電腦練習數學以及一些基礎運算思維。
(橙編按:Minecraft 是個好選擇,如果孩子願意玩的話,這是比較創造性的遊戲!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這篇文章。)
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克服數位成癮
當然,這樣的教養還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,也幾乎還是在父母預設的框架下發展。給小朋友的自主性跟自我實現感,老實說是不夠的。不過,這也是因為我目前也還在學習克服數位成癮,網路使用時間過長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在我覺得自己的 parenting 等級還沒到之前,在小孩判斷力跟自制力還沒成熟之前,無限制進入數位世界我覺得弊大於利。所以我目前的作法算是在幾種考量當中的權衡,也還在慢慢修正之中。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