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東元醫院 兒科部 古彥男 醫師
為什麼我要參加?
由於都很喜歡小孩,我跟老婆在結婚前後,討論的不是「要不要生小孩」這個一秒惹怒新婚夫妻的 問題,反而是在思考「我們要生幾個小孩」。然而隨著大寶跟二寶的出生,翻天覆地改變了我們已經回不去 的生活後,才真正體會到教養小孩是門多麼博大精深的學問。
要怎麼讓孩子面對快速變化,以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世界?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格特質與技能?
對於從小在傳統的教育框架下長大,缺乏練習獨立及深度思考的我,每每在幫小孩的教養做決策時,都擔心會不會一步錯步步錯,同時也耗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。
新思惟的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與《當代家長的煩惱》兩場論壇,正好提供了我在「數據實證」以及「臨床應用」上的解答。講者們都在小孩的教養上經過深思熟慮,並且自我實踐一段時間,透過他們無私的經驗分享,讓我學習到該怎麼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,在教養政策以及作息時間上去做調整。
父母才是孩子的教育部長
雖然是最後一個上台的講者,但我覺得蔡校長的一句「你是教育部長」是貫穿整場的核心,也給我來了記當頭棒喝,讓我發現自己做的實在太少。如果做父母親的沒有這一層體認,負起教養小孩的責任,思考甚麼是你想教給小孩的價值與能力,那接下來的自學、優質陪伴、技能培養其實都不用談了。
然而扛起了責任只是個開始,努力實踐才是不容易的事情。白醫師與姚醫師對自學的分享,呂祐吉老師對國際學校學生的教學經驗,陳三奇醫師對資優班小孩的教育,還有蔡校長對念公立學校小孩的教養策略,就像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一樣,告訴我每個小孩的狀況不同,也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茁壯與成長。
啾啾鞋與博恩則是兩位比較特殊的講者,他們不是以父母親(教育者)的身分來談教養,而是以受教育者的觀點,來分享他們在職業上的選擇與想法。
他們兩位都在體制內接受教育,但仍舊走出屬於自己的精采道路。可惜心得寫到這邊,我才想到要問他們,小時候父母給他們的教育,哪些是影響最深的地方?
優質的陪伴不是只有陪伴
「優質陪伴」是這次論壇中,不斷讓我眼眶泛淚的一個主題。三個不同的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不同,卻同樣充滿了父母親對孩子的愛,為了孩子做出各自的調整以及犧牲,同時也點出工作、學術、兩人世界、親子陪伴不可能全方位都做到完美的現實問題,對於家庭狀況相近的我來說,格外能感同身受。
曾經我也跟陳畊仲醫師一樣,覺得小孩就是要被打被罵才學得會,幸運的是我比較早就發現打罵教育留在我身上的餘毒,及時對自己做了修正,也體會到親子關係的改變。
在醫學中心忙研究還要照顧病人,但經營診所也是從早看到晚,沒有時間陪小孩怎麼辦?這大概是我在職業生涯選擇中,問過自己無數次的問題。
蔡明劭醫師及葉濡端醫師以自身經驗點醒了我,優質的陪伴不在於長時間或特別的規劃,而是在於夫妻之間的協調支援,以及真正關心與投入到孩子們的世界之中。
沒有標準答案才有突破點
對於受過傳統的「打罵教育」以及「填鴨式教育」的我來說,在面對難題的時候,會很習慣性的去尋找所謂的「標準答案」,但往往標準答案代表的是「最安全的選擇」,而不是「最好的選擇」。
(橙編按:的確,尤其醫學的訓練,更讓我們傾向風險最小化,而非利益最大化。另一個有趣的體會,是我認為,人傾向於追求的,往往不見得是「安全」,而是安全「感」。很多我們以為很安全的,其實都不安全,他只是提供一個大家都相信的安全感氛圍而已。小小分享~)
這次參加親子教養的論壇,我很開心地發現,親子教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,也就是因為如此,在各種家庭狀況或是教育體制裡面,只要我們願意去設定目標去努力,都可以找到突破的地方,讓孩子們的高可塑性,得到最大的發揮。
期許自己能夠當個優秀的教育部長,確定教養的方向,參考前輩們的經驗,擬定並實踐屬於自己家庭的政策,然後跟著老婆還有小孩,一起體驗讓彼此都能成長的過程。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