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_FB_KIDS_20180527-230
2018 / 6 / 1

教養的核心價值,比追求正確答案還重要!

 

作者:萬芳醫院 皮膚科 王筱涵 醫師

 

 

00_FB_KIDS_20180527-230

 

 

沒有正確答案的教養之路,該怎麼走?

 

新思惟的演講還是一貫的流暢度、一流的講者、絕妙的安排,而教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,但是提供給你更多的啟發。

 

回到孩子身邊之後,更確定花這些時間精力的「用心陪伴」是非常重要的原來我花了大把時間在家陪孩子並不是浪費,內心得到安慰),並確立自己的教養態度,我不願孩子服從權威、糾結於倫理輩分,我希望孩子可以「行走世界、自我實現」。

 

實際上該怎麼做?雖然最終的主導權還是落在自己和孩子去共同探索,但講者們提供了很棒的建議和方向。

 

 

自主學習,落實在生活各處。

 

白映俞醫師和姚侑廷醫師分享國小學生在家自學的經驗,啟發性極高,讓我非常佩服和感動。

 

其實把「自學」放寬來看,自主學習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能力,就算不是真正在家完全自學,自學的態度也應該落實在生活的每個角落,提高內在動機、主動發現問題、找尋答案,不必總是等別人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。

 

如果你是個極需安全感的家長,需要令人安心的系統、明確的標準答案、成效審核(分數、名次),那自學不是很適合你。沒有認為小孩一定要怎麼樣的家長,才會想要跳出體制外,去嘗試、去挑戰,因為未來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。

 

 

教小孩,不讓專業的來,可行嗎?

 

自己教小孩 ok 嗎?人家孟子不是說「易子而教」,讓專業的來教才對吧?

 

我也認同,孟子這說法是他自己有點不負責任,教育不能外包,父母才是教育的主責人,其他人都只是協助者。

 

「你不會從不喜歡的人身上學到東西」,家長必須確保你對知識有熱情、對孩子分享你的熱情、停止焦慮、畢竟改變也需要時間。如果沒有言行不一的問題,就不用擔心以下這種謬誤:什麼都要找專業的人來教孩子,才是正確的。

 

自學能採取的實際行動,如:給予孩子大量閱讀,包含中英文書籍、電影、動手做投影片或動畫,或把數理科學問題、金錢匯率都融入生活中。此外,培養孩子「清楚的思考+表達」,可透過讀書或電影心得、設計 projects、錄影表演並自我審視,讓孩子有「自己的作品」可以自行評估,持續回饋與改進,而不是只能重溫名次。

 

自學的確也需要時間、金錢,因此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。

 

 

公立?私立?不如先確立重要價值!

 

鋼琴、小提琴、舞蹈、畫畫、西洋棋、網球、桌球、英文、中文、程式設計、數理啟發等等,能加強學習的東西也太多了,父母請先確立哪些是你心中的重要價值,「有捨才有得,專心於核心技能,日後的選擇由他」。

 

蔡依橙校長的壓軸演講精采依舊,就算念公立學校,還是有策略讓效益最大化!選擇公立學校,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只占 3 成,剩下 7 成時間還是由父母作安排。

 

校長將「英文、中文、數位、實現」作為重點培育之技能,讓每件事都能串連起來,例如孩子用中文、英文交替寫部落格,善用數位工具,進行回憶、重述、精確表達的刻意練習,也是恆毅力的養成。

 

念私立名校則要有經濟實力,但付錢了事不保證教育成功,還是要建立與孩子的良性溝通及內在動機、劃出界線,培養自律。如果整場演講能針對私立學校的教學、國外學校申請的部分,有更多實際的分析與分享會更完善。

 

 

父母的情緒管理了嗎?

 

講了一堆美好方向和理性安排,回到家遇到孩子搗蛋打架、孩子不按牌理出牌、孩子耍賴不配合,父母氣得半死、先大罵一頓再說,與孩子之間隔閡越來越大,這還談什麼高級教育理念?

 

所以,陳畊仲醫師的演講令我非常動容,上述很多東西,孩子太小還無法實際考量,但與孩子的「溝通」,其實從出生就開始了,覺察式的溝通練習必須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。

 

「講這麼多次還不會」、「哭什麼哭?羞羞臉吵死了」、「你再這樣會被老師罵、聽話就給你看卡通」,從出生到長大,有各式各樣的負向回饋、威脅利誘的溝通方式,很多時候是來自原生家庭,潛意識已經長住在我們的身上而毫不自覺,又延續到下一代。父母必須自我覺察、而這個反省的過程對於父母而言可能是相當痛苦不易的,必須學習「換位思考」、以「同理與對等」的態度去跟孩子溝通。

 

陳醫師被權威式教育從小荼毒又長期重複執行的人,居然能做出這麼大的改變,並且有勇氣在眾人面前分享「育兒也育己」一同成長的歷程,真的很發人深省。

 

 

事業要打拚,如何兼顧家庭?

 

葉濡端醫師分享夫妻共同經營診所該怎麼辦?一開始當然是門診排滿滿,只能當假日爸媽。但是老話一句,孩子成長就一次,「陪伴」最需要「時間」。門診只能好好安排取捨,減少假日診、周一早上休診、輪流夜診、網路平台建立專業度、依照專業客群不同安排診次,業績依舊。

 

而親子共遊的安排,時間不一定要很長、不用很厲害的地方,拋開手邊事務專注於孩子身上,孩子就可以感受到愛。

 

蔡明劭醫師是事業家庭一把抓,時間分配幾近完美,非常值得學習。但不知道為什麼聽完蔡醫師的演講之後,我全心佩服之餘,心情莫名有些酸楚,直到有位女醫生提問之後,我才更清楚自己那份奇特的情緒是從何而來。

 

其實女醫也需要一個可以分擔 80% 育兒事務的另一半,吃喝拉撒、接送聯絡等雜事小事們一手包辦,自己則可以全力衝刺事業,也用心付出那 20% 的高品質陪伴就好。

 

還是我對先生的標準太高了?我們都是醫師,我先生的學術臨床都沒有達到講者的成就,但照顧小孩投入的時間和精力,應該比講者多一些,我卻仍然不知足?只能說這真的很難,我們只能把「所有時間用最有效率的方法」去做到最好。

 

 

讓孩子成長茁壯的陪伴

 

養個小孩這麼複雜?隨便養養還不是長大?這些都是風涼話。

 

我們不是要成為直升機父母、控制狂父母,養育孩子是需要用心觀察、反思、溝通、陪伴,整場演講的講者都是如此努力。

 

雖然不知道孩子最後走到哪裡,但我希望陪伴孩子成長出屬於她/他的能力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