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_FB_KIDS_20180527-281
2018 / 6 / 1

教養不只是考試,而是找回學習動機。

 

作者:祥峻中醫診所 林佑彥 副院長

 

 

00_FB_KIDS_20180527-281

 

 

這幾年開始臨床工作以來,看到許多患者莫名的煩躁與擔心,以及小孩們越來越晚睡,不禁思考了一下為什麼。週遭的朋友們以及家裡有學齡孩童的父母們,講到現在的升學制度及學習狀況,才發現問題可能出現在教養。

 

教改這幾年下來,不見家長與學生的壓力變小,反而更多補習班誕生、為了洗經歷而出現的義工證明,或是聽到學校老師講到學生們的學習態度,看到私立名校招生考試擠爆的新聞,都會有種感慨,如果以後有了孩子,該怎麼帶給孩子最適合的教養呢?

 

 

考試升學式的學習,生活能力不及格。

 

讀書只為了升學,升學只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,畢業後反而成為了生活白痴,這些例子不乏多聞。卻也從未想過,生活管理能力本來就該在學前養成的,但也看過上了大學還要父母跑到宿舍打掃房間,或是叫孩子起來上學的事件。更有畢業後仍需要家長幫忙找工作,接送去公司面試的狀況。

 

還記得曾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分享過一張圖,國外的教育目標是依照不同階段養成不同能力,但台灣卻是在大學之前只要求學業成績,到了大學才回頭怪以前為什麼沒有教過?以往接受過的教育方式,只有要求讀書考試,好好念書似乎成了教養的唯一目的。

 

 

人才養成

 

 

家庭教養的影響遠超出想像

 

我們以前接受到父母「威權式的教育」或是「打罵教育」,許多行為模式都在學齡期之前養成。長大後不擅表達內心的想法,或是與家人關係越走越遠,把受打罵的經驗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,也許都可以從過去的陰影中找到些蛛絲馬跡。

 

現代生活的富裕,讓孩子們感受到取得的便利,卻也養成了揮霍人生、消極面對未來,相信這些都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。而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補救或預防呢?這也是我想知道與解決的問題。

 

 

快速變動的世代,學習方式要改變。

 

這次的論壇,聽到了四個不同的面向談現代家長的煩惱,其實總結下來只有一個觀念,「教養仍然要靠自己。」

 

羅輯思維的羅振宇曾說,我們正處於快速變動的時代,資訊量已經超出大腦可以掌握的程度,過去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適合。而制式化的學習已經被網路所取代,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所有經驗複製貼上到孩子身上,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孩子教養的整體策略。

 

從十位講者的演講之中,聽到了「自學」、「網路時代」、「親子陪伴」、「制度內學習」這四個層面的經驗,不需要在意一時之間的成績,而是孩子整體養成的目標是否達成。我們不知道未來長怎樣,現在看起來不錯的工作在未來可能消失,也許將孩子基本能力訓練好,並找回學習的動機與興趣,給孩子學會使用各種工具,遇到問題自行學習並解決,或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學。

 

 

不斷探索教養的策略與方向

 

回頭看了自己這一路來的學習過程,直到大學念了一半才開始練習表達、自己解決問題,上了研究所才開始跨界學習,將過去所有的知識串連起來。面對現在這種資訊爆炸的世界一直都覺得恐懼,害怕自己被這個社會淘汰,所以不斷學習、不斷省思、不斷串連各種領域。也許這些經驗,可以帶給未來的孩子更適宜的學習歷程吧!

 

(橙編按:恭喜持續串連各種知識與技能的林佑彥醫師,獲得 KIDS2018 製圖大獎!)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