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_FB_KIDS_20180527-430
2018 / 5 / 31

陪伴孩子整合身邊的工具,發揮創意。

 

作者:鄧聖霖 牙醫師

 

 

00_FB_KIDS_20180527-430

 

 

長輩說要這樣教育小孩……

 

在太太的推薦下一同參加《新思惟論壇:當代家長的煩惱》。孩子目前三歲,對於教養的問題其實沒有太深入的思考。

 

長輩教育我們在教養上去學習和模仿,給孩子好的學習環境,超前進度的學習,也許提供經濟協助讓孩子出國念個文憑回來。甚至也有建議應當加入一些社團,增進視野看看其他人的方式或經驗分享。

 

但可怕的是,這樣的模式也許適合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,在那之後網際網路及手機的發展逐漸成熟,讓每個人都能連接到更多資源,經歷網路爆紅後又泡沫、金融風暴、金融海嘯,世界產生巨大幅度的變動。世界的改變就像玩電動一樣,快轉了。

 

一個世代可能不再 30 年,可能只剩 10 年至 15 年,於是我們又避免不了得面對「generation gap」,例如 Z 世代,Y 世代,00 後,10 後這樣的歸類。過去 30 年的世代經驗分享,可能已經無法滿足需要。

 

 

給小孩釣竿已經不夠了

 

展望未來,「工業 4.0」、「IOT」、「新零售」、「區塊鏈」,這些現在「新概念」的發展,又要改變我們下半輩子的世界,我們得要培養和引導孩子的「核心能力」。因為無法預見未來,只能多給幾支釣竿?(不,釣竿遜掉了,是要遠洋漁船),才能有機會在未來有競爭力,要能多種工作領域,多種工作地域,具有團隊合作的能力,共同完成專案。

 

本次論壇主要依照四大主軸來分享,讓我們有世代近似,價值觀接近的講者來分享。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。

 

 

自學需要彈性的思維、巧思和創意

 

當孩子的發展和學習能力超越了學校提供的資源,或是本身能提供比學校更好的環境,也許可以考慮自學,畢竟不是每位孩子、老師、家長的想法都一樣,每位孩子的天賦和努力也都不同,學校教育有時追求的是最大的公約數,但不一定適合每個人。

 

當然自學的路一定辛苦,因為把準備教案、教學、輔導和專業能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,自己的身教言教一點馬虎不得,也要為孩子舉辦其他的共學活動讓孩子學互動。

 

但游刃有餘的講師們,讓我們看到他們孩子的表現與努力。差異在於他們有更彈性的思維、巧思和創意,提供較長的陪伴時間,規劃和引導孩子的天賦,鼓勵及監督孩子努力,期待我們自己也能有這樣的能力和耐心,才能體會自學帶來的親子樂趣。

 

 

新職業要深究探索,才能有所成長。

 

「光速世代」對我最大的啟示,在於現實生活上的辛苦,嘗試新的東西或事物一定要有停損點和停損時限,取捨或改變不容易,確實拿捏好就很棒。還有工作是為了哪方面的追求,目標是興趣,機會成本就是錢;目標是錢,機會成本就是時間。

 

選擇沒有對錯,但選擇會影響結果,還有你是否能夠得到真正的樂趣。而學歷在這個部分到底扮演甚麼樣的角色,像博恩說的「學歷是個最低門檻,提供你選擇的權利」。即使選擇了,要設停損點,要超級努力,還要有點運道,才能有點成就。另外博恩也提到 George Carlin,教育不只是要教孩子去閱讀,要教他們去反思和質疑他們所讀的教材,質疑每件事,深究探索,才能有所成長。

 

 

提供情境,沒出門也可以玩得很開心。

 

「優質陪伴」,講者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及資源來分享親子陪伴。每個人需要的都不太一樣,陳醫師分享親子家庭關係的共同成長,及帶小孩一同出國遊歷的心路歷程。蔡醫師分享利用開會工作之餘一同去遊玩,以及他在研究、臨床工作、家庭上時間規劃,不符合效益的部分要取捨,往自己更專業的區域投注時間,因為時間成本高所以更珍惜。

 

葉醫師分享她和先生孩子們的相處,依著專業領域不同安排不同診次,評估收益後做取捨,提供孩子情境,沒出遠門也可以玩得很開心。

 

陳醫師分享孩子在資優班的經驗,較多讓我反思的是術科迷思,為了分數的活動是否是真的需要?蔡校長最後分享「教育不能外包」、「做孩子的教育部長」、「combo 技最有效」,串聯起以上幾個主軸,培養孩子足夠的核心能力,把手邊的工具整合,發揮創意。

 

收穫的內容很多,講者的經驗都很寶貴,每個成長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,再和新思惟一起成長,茁壯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