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_innovarad_MlPan_KIDS_20180527-674
2018 / 5 / 31

人生,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!

 

作者:潘美伶 小姐

 

 

01_innovarad_MlPan_KIDS_20180527-674

 

 

社會轉動的速度實在太快了,身為家長,有很多事情要注意。不是只要填飽孩子的肚子就好,孩子幼時要花時間陪伴,帶著他們去觀察去認識這個世界,在親子關係上要存下愛的存款,給孩子身心靈都感到安全的環境,要樂觀、積極、進取、誠懇,以身為教。

 

近年來,台灣教育體制中的風雨消息,讓家長時而困惑、時而憂心。長年關注教育議題的我,看到《當代家長的煩惱》的講題時,因著期待而報名。

 

 

三位我最喜歡的講者

 

我有兩個孩子,一位是就讀建中的高一男生(小學、國中都參加過校內資優班,高中不願再去),另一位是就讀私立學校雙語部的小五女生(她小三才轉去那所學校,在那之前就讀公立幼兒園、公立小學)。

 

因為著墨在教育議題的時間蠻長的,參加過許多教育、心理、父母成長、心靈成長的課程,所以許多講者分享的內容,我早已知道,有的技巧我用得很熟練。十位講者中,讓我眼睛亮晶晶的,是啾啾鞋、博恩、和蔡依橙醫師。

 

 

給自己一段時間,發展興趣。

 

感恩啾啾鞋非常清楚地分享「什麼是 YouTuber」,讓我知道起步階段會遇到的問題、設立停損點的重要性、怎麼處理壓力,也讓我知道,創意產業非常需要時間管理的能力、嚴明的紀律與適當的 SOP。博恩的演講內容有個很重要的點,好好去思考「世界需要什麼」、「我能提供什麼」,並且試著把兩者拉在一起。

 

兩位講者都提到,他們認真打工賺錢,然後給自己一年的時間,瘋狂、認真、細膩又大膽地發展自己的興趣。這讓我想到這幾年外國的高中畢業生很流行的「Gap Year」。

 

 

Gap Year

 

在歐洲,是指高中畢業的學生,在進入大學當新鮮人之前的空檔,學生利用這段時間到世界各地旅行、探索世界、拓展視野。有的人一邊工作一邊旅遊,有的人選擇到不同國家擔任志工。有人說:「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。」很多學子從 Gap Year 中,開啟潛藏的興趣、看清楚自己需要什麼、甚至長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敢去追夢。

 

啾啾鞋和博恩就是在做類似的事情,只不過,他們延後到大學畢業甚至碩士畢業之後才去嘗試。我和身邊的朋友很認同 Gap Year,也會鼓勵孩子去嘗試。

 

 

讓工具幫自己發揮最大效益

 

從蔡依橙醫師的分享中,我發現他是個會善用工具去優化效益的人。我非常認同他主張的:教育不能外包,家長才是教育部長。談教養之前,先問問自己,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,弄清楚自己的價值觀,再去設計學習的目標。

 

鼓勵孩子寫部落格,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好。孩子的學習需要輸入與輸出的平衡。上課聽講、閱讀都算是輸入,寫作、口說表達算是輸出。寫圈詞、記生字不算輸出,只能算是使用中文工具的平常練習。增強輸出能力,可以讓人的心智成熟,比較有思考力。我最佩服的,是蔡醫師執行的毅力與不批評的智慧。

 

 

從其他的講者得到的禮物

 

  • 白映俞醫師給我的禮物是輕柔與耐心,在她輕柔的光與愛之中,照片中的女孩活潑、自信,有著活出自己的光芒。她提醒著我,身教很重要。父母要拿出自己的熱情,言行一致的,用耐心、用時間去陪伴孩子的成長。她雖篤定但不刻意經營,她用自學讓孩子具備面對困難的勇氣、懂得學習的真諦。因為她知道,真實的世界不但快速變化,而且沒有固定的成功模式,每個人都該找到自己的著力點,就像博恩分享的一樣。

 

  • 姚侑廷醫師給我的禮物是,家有意見不同的配偶,怎麼互動。彼此要成為戰友,而非敵友。遇到意見不同時,家和擺第一位。

 

  • 陳畊仲醫師的分享很真實、很有力量。他提醒了與會者,不要只會說教,身為 leader 要身教,做一位成熟的家長是需要修養的。QA 的時候,他提到薩提爾模式,那個是非常有用的後現代心理學的一種。薩提爾模式接納人性,貼近人內在的心路歷程,使用者懂得學習去尊重自己和他人內在深層渴望──被愛、被重視、自由、快樂、自我實現……這些人性需求。好在 QA 的時候有提到,不然就太可惜了。

 

  • 呂祐吉老師提醒大家,孩子行為、心智都不到位的時候,家長才是解藥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事情建立自信、練習與人對話;多聽孩子說話,不要急著批評;創造孩子的飢餓感而有動機;父母要懂得拉界線,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;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,要因材施教、有些是要刻意練習。

 

 

嘗試自學,也是個實驗。

 

關於自學的議題,希望邀請到的講者,他們的孩子的年紀是高中或大學年紀的,這樣比較能分享較多、較完整的資訊給懷著擔心與好奇的家長。講者的孩子自學不到一年,家長跟孩子都在且戰且走的狀態,他在自學領域中的分享,對排除萬難、繳學費進場的我而言,是貧瘠的。

 

 

資優班的學習,我想分享我的經驗。

 

資優班是傳統教育系統中的一個變形,資源班也是。台灣的教育離不開績優,大概是從十八年前開始,國小的教育方向越來越回歸到教育的本質,調整資優班的經營方式,讓某些資賦優異的孩子可以適性的加深、加廣學習,讓某些落後的孩子能夠用他們能夠承受的速度前進。

 

但是,國高中的資優班就不是那個樣子了。目前的國高中資優班還是績優導向,讓學生超前學習、要求學生做科展、要學生參加 JHMC、AMC 數學比賽,但是大學端卻沒有接軌。

 

主辦單位找陳三奇醫師分享「進入資優班後,孩子的轉變,我的轉變」,這個分享對我來說是熟悉的,是主觀的,也太短了。我兒子讀了四年的公立國小資優班,課程安排非常的活潑多元,有的課程是混齡上課,有的是分程度學習,我兒子玩得很高興,我很感恩。但是公立國中的資優班就不是那樣了。如果不是對數學非常有興趣的孩子,還真難會喜歡去資優班上課。

 

我兒子喜歡理化,不那麼喜歡數學,雖然能考滿級分考到第一志願,但是國中資優班對他而言,真的是沒什麼快樂回憶的地方。

 

我常進學校當志工,接觸過幼兒園、國小、國中的學生,包括資優班學生,也包括資源班學生。「讀書這件事,真的需要天份。」能在課業上得到自信是很好的,若是花時間刻意成為考試的專家,還不如把時間用在「增進自己與人相處的技巧上,長出面對困難與不怕失敗的勇氣,能夠細膩的體驗生命的美以及生活中的溫度。」

 

 

關於留學,我也想知道這些重點。

 

關於留學,呂祐吉老師的題目重點太放在「驕縱私校小孩的問題」。我原本期待他能系統性的分享一些父母該思考的重點。例如:讓孩子出國留學前所需要思考的重點,各種年紀出國讀書可能遇到的問題(寄宿 / boarding),目前留學海外所需的銀彈

 

論壇的議題是當代家長,並沒有指明是給小學、幼稚園孩童的家長,分享人的經驗只有短短一年甚至不到一年,不只對我,坐在我旁邊的家長,孩子即將讀國中,我後面的那位爸爸孩子已經念國中了,邀請經歷長一點的講者,真的那麼難嗎?

 

(橙編按:謝謝您的分享。這次的活動,我們理解到教育是個太大的議題,所以,講者們分享的主題都有內容的簡介,像是呂祐吉老師的「私立名校的孩子們,機會與資源充足,還缺什麼?」就是要探討「優質環境、最豐富的資源,但為什麼還是有一部份的孩子就是有狀況,即使勉強推上大學,也適應不了高強度的學習。」在講者資料的部分,都詳細附上了他們有幾個孩子、孩子的年齡,以及性別,希望能協助各位決定活動適不適合。像是這頁。或許,放在講者介紹處還是不夠,我們會考慮把這些資訊整理起來,用更顯眼的方式呈現,更方便各位查閱。)

 

 

人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

 

分享一下,當天中午用餐時間的故事。那時,啾啾鞋、博恩兩人身邊各自聚集了十幾二十位的與會者。許多人帶著焦慮提問,

 

「站在家長的立場,如果你有孩子,你會怎麼帶孩子?」博恩無法回答,因為他一直認真做自己,不讓任何人擔憂,但他沒當過父母。

 

「如果你有孩子,你會怎麼看待孩子去發展無法累積資歷的興趣?」博恩無法回答,因為他認真做自己,勇敢嘗試與勇於負責是他現在的寫照,他並沒有試著連結十年之後的自己。

 

「你的父母是怎麼看待你這樣生活?」博恩在演講中其實已經說過了。

 

「你這樣改變,會不會有一天,你又對單口相聲沒興趣了,又想轉行了?」博恩認真的說:「會,真的有可能。」我收到博恩滿滿的自信與能量。

 

 

如果實驗能再長一點,就更好了!

 

我去年有機會聽了一場自學的分享,講者是兩位家長。一位的孩子就讀高中,另一位的公子已經 20 幾歲了。現場幫忙的工作人員,是 20 歲左右的自學生(2 位),因為他們經驗豐富,不只在台灣自學,還到海外自學,與會者在 QA 時間不斷提問。分享會結束,大家都覺得好充實。

 

如果講者的經驗能再豐富一些,家長做實驗的時間可以再長一些,也許家長們聽完演講之後,擔心能夠少一些。

 

這場論壇的費用並不便宜,我算幸運的,只要坐捷運或公車就能到場,坐在我附近的人,有人住台中、有人從彰化來、有人搭高鐵來回,也有人前一天晚上到台北的親友家借宿。如果邀請的講者,帶孩子的經驗能多一些,講的深度跟廣度能夠再多一些,我會推薦身邊的人去參加。

 

謝謝你們認真地舉辦。午餐內容很用心,場地環境非常好,主持人在引言和時間掌控上的表現很好。再次謝謝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