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_innovarad_JYHuang_KIDS_20180527-273
2018 / 5 / 31

最珍貴的,其實是陪伴。

 

作者:陽大附醫 黃俊硯 醫師

 

 

01_innovarad_JYHuang_KIDS_20180527-273

 

 

開場,是整場活動的精髓。

 

論壇開始,蔡校長以台灣人均 GDP 的成長曲線來闡述這個活動的緣由。對很多人來說,多著重課程當中講者的心得分享,但我認為,深究開場,或許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
 

在我看來,後面課程與其討論如何教養小孩,不如說提供多種 case report 的參考。

 

 

年輕人碰到什麼樣的問題?

 

啾啾鞋與博恩的觀點,最能代表現在年輕人思維模式。當他們述說成為 YouTuber 與脫口秀講者前的故事,其實已經暗喻著,現在社會以學歷評價一個人的思維已經改變,如果化學系與心理學系的知識可以提供更好的收入機會,或許他們當初也不會冒險選擇這個新興的工作,這與蔡校長的起頭呼應。

 

討論教養,就必需先看看現在社會的狀況,是什麼因素讓台灣出現年輕人低薪的困境?他們碰到的問題是什麼?這個問題在其他國家有沒有發生?要如何因應?

 

研究歷史,會發現這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,在我看來,核心問題就兩個,低利率與教改制度。

 

低利率造成資產再通脹的問題無解,這是國際與地緣政治所造成。教改制度特別是廣設大學,雖然專業上並沒有問題,但思考模式並未跟上歐美,儒家思想與黨國體制仍然存在,正常 19 歲年輕人,該思考唸大學這個投資是否划算。

 

但現在,則延到 23 歲,甚至碩博班,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。當台灣產業空洞化,其他國家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,做到台灣過去製造業為主的產業模式,企業外移,當然會造成學歷過剩或跟不上產業需求等困境。

 

 

這是世界潮流

 

這個困境是台灣獨有的嗎?也不是,歐美的年輕人比我們更早遇到這個問題,所以他們的教育體系較早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與獨立思維模式,因為這是會伴隨一輩子的觀念。但專業知識卻可能日新月異,就像過去 80 年代流行心算,計算機發明後,就不再是主流,時間多投資在外文上。那麼未來,語文會不會變成以前的心算?學習外文的價值在哪?

 

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,碰到問題後,結構自然會做調整,這就是台灣參考歐美自由民主價值的演化,用這樣的視角去理解未來我們的孩子,應該具備哪些技能?可能面臨哪些挑戰?在孩子受教育過程當中必需及早做因應,真正令人擔心的,是家長跟不上時代,台灣已經經歷過一次,才會一股腦地將孩子送去讀大學(什麼科系都好)。

 

許多講者提到類似的問題源頭,「對現在的教育制度沒信心」。雖然少子化讓師生比減少,但仍然是無法因應個人化需求,台灣已經不是過去均貧的時代,但教育是以量取勝的思維,一樣沒改變,這不是很像我們的健保制度嗎?

 

過去台灣私立為輔,公立為主的辦學模式逐漸改變,越來越接近美國分級的教育制度,很多私立學校就是設計給企業第二代第三代讀的,但這能符合每個家庭的需求嗎?未必。沒有對錯,教育會因應每個家庭的需要,出現多元化的發展。

 

 

陪伴,是不變的道理。

 

無論是哪種教育模式,不變的必定是家長的陪伴,整合所有講者的內容,其實不外乎在以下幾點取得平衡。

 

  1. 事業的發展
  2. 夫妻的協調
  3. 經濟的取捨
  4. 陪伴孩子與教育的方式
  5. 時間安排

 

雖然每位講者都有其優點,我認為自學白映俞醫師、姚侑廷醫師與蔡校長的教養模式非常適合大多數人參考,特別是「做記錄」這個過程,當有文字記錄之後,事後檢討或反省就非常方便,孩子的學習過程,本來就是一直有價值觀的衝突,之後磨鍊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。

 

家長更是重要,家長的工作日復一日,如果能從中檢討自己,相信在孩子長大成年時再來回顧,更能以經驗豐富的角色來給孩子建議,甚至家長能發現自己思維不合時宜的盲點,利用自己的資源給予孩子幫助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