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_FB_KIDS_20180527-454
2018 / 6 / 1

家長的作為,對孩子影響至深!

 

作者:天醫中醫診所 林俊言 中醫師

 

 

00_FB_KIDS_20180527-454

 

 

去年太太參加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獲益良多,今年新思惟論壇活動訊息公告當天,她就立刻刷卡,而且決定讓我有機會也來「自我提升」,她則委屈一點在家照顧兒子。

 

 

家長的態度,決定教育的高度。

 

我們討論這兩次活動的收穫後,認為重心還是在「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」,而且蔡校長演講一開頭就講白了:「家長佔七成,學校只佔三成!」

 

這比例雖然是以只上半天課的小學生為例,但我想即便國、高中在學校時間變多了,或是將小學的午後時段外包給安親班,家長與小孩相處的時間,仍佔小孩總清醒時間的四、五成。這說明了家長的理念、態度、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小孩教育有不少的影響。

 

 

選擇在體制內 or 自學?

 

若以蔡校長的論點來看,「選擇體制內教育或自學」這個抉擇,似乎就顯得沒那麼困難,因為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家裡,而在家中的這段時間,有在「自學」還是「都沒在學」才更顯重要。

 

可是如果在體制內教育,遇到「不好」的老師怎麼辦?我想無論是陳三奇醫師的「學習認清現實論」、陳畊仲醫師的「曾遇過才有機會學習論」,甚至是白映俞醫師的「學習面對未來未知的困境論」都是很好的回答。畢竟我們自己也不是沒遇過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師長們。

 

(橙編按:以上這兩段把多元講題歸納得有夠犀利,超喜歡~)

 

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,不是每個人都是教育專家或熱衷於教學。能像陳三奇醫師的女兒一樣讀資優班,又遇到好老師,都是三生有幸,需要感恩。如果沒有機會遇到,身處於體制內也有應付方法,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要拿去做真正重要的事。

 

 

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

 

對小孩的教育來說,甚麼是真正重要的事?「做出專題成品」、「自律」、「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」等都是常見的答案。

 

要讓小孩擁有這些「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」,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導升階,並非易事,有些人可能到了大學都未必達到階段四(如下圖)。

 

 

01

 

 

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大哉問

 

姚侑廷醫師選擇繼續受雇,才能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孩子,蔡明劭醫師和葉濡端醫師也是在事業穩定後,才給家人越來越多的時間。有時,或許也該學習啾啾鞋和博恩站起來一樣,降低維持生活所需的花費,少點「賺錢派」,提高「家庭派」的比例。

 

在提問時間,有位女醫師提到:「原來我是缺一位太太。」

 

不得不說,我的太太真有遠見,讓我不要在醫學中心當需要值班的西醫,只在小鎮當個受僱中醫師就好。每週只看兩診,薪水扣掉小孩的學費後也夠自己的基本開銷,剩下的時間就當個家庭主夫,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能跟兒子去科博館玩。

 

 

完成親子伴遊,其實不難。

 

我的高中同班同學曾在讀台大醫的時候,到 UCLA 當交換學生一年,他也在這一年內玩遍美國各大博物館,回台後他跟我說:「還是台中的科博館最好。」

 

原本以為要等到兒子國小以後去才比較適合,但聽完葉濡端醫師的分享後,我想無論是科博館、植物園,甚至是裡面的廣場或草皮,任何年紀的小孩都能有自己的快樂與感動。

 

假日或平日的親子伴遊,好像不再是那麼困難的任務,窮也有窮的生活方法,希望兒子將來不會是呂祐吉老師口中的「帥帥哥」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